目的,研究麻醉豚鼠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的影响。方法, 15只豚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侧下牙槽神经切断5只,单侧耳颞神经切断5只。 3组动物分别进行Click声刺激诱发的前庭咬肌反射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咬肌反射的阈值为90±8.16dBnHL。 100、 90、 80、 70 dBnHL单侧声刺激, 同侧记录咬肌反射的引出率分别为100%、 70%、 40%、 0。 100、 90、 80 dBnHL 单侧声刺激咬肌反射的潜伏期分别为6.55±0.25ms,6.61±0.16ms,6.7±0.13ms。不同刺激强度咬肌反射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下牙槽神经及单侧耳颞神经切断,术侧咬肌反射的阈值,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声诱发的咬肌反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射不受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及下牙槽神经传入纤维的影响。
本人郑重声明,本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人将承担本声明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这3个系统的外周感受器感受身置、运动以及外界的刺激, 向中枢传送神经冲动,经平衡中枢信息整合处理后,传出指令达相应的运动神经核,通过各种放射性运动,维持身体在空间适宜的位置。来自前庭外周器官,半规管和耳石器,的前庭神经电活动信号传至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将前庭外周器官的信号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平衡中枢, 引起位置及平衡感觉。
前庭神经核仅有部分神经元直接接受前庭神经的投射,而前庭神经核的大部分神经元接受来自颈部、脊髓、小脑、网状结构以及对侧前庭神经核的传入投射。前庭神经核对来自上述各处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传出通路将传出信号送达各处有功能联系的神经核团及神经元, 引起各种前庭反射。 目前公认的前庭反射主要有,①前庭眼反射,其功能意义是在头部运动时,使眼球向与头部运动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保持清晰视力。②前庭脊髓反射,其功能意义是通过调节颈部、躯干及四肢抗重力肌肉的肌张力和运动来稳定头部和身体。③前庭与小脑间的联系,前庭小脑束可将变动刺激前庭外周器官所产生的冲动传至小脑,小脑经传出通路对眼外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的反射性运动和肌张力状态进行反射性调节,以纠正偏差、维持平衡。④前庭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该通路与前庭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有密切关系。⑤前庭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需经过前庭神经核-丘脑-大脑皮层三级突触, 电刺激人体雪氏回以及下顶内沟可引起旋转感或者身体不平衡感。最近,前庭胸锁乳突肌反射被认为是经前庭-丘脑反射通路传递。
1964年Bickford等[1]报导,强声刺激人耳,在枕骨粗隆部位记录到一个短潜伏期多相反应,他们称为枕骨粗隆反应,刺激声强度120-130dBSPL,持续0.5ms。前庭功能正常而听力障碍的患者,该反射存在,说明该反射起源于前庭,反应的振幅与肌肉的张力有关,认为这些反应是肌源性的。 1994年Colebatch等[2]将记录电极置于人的胸锁乳突肌上,通过强Click声诱发出短潜伏期反射,反射由在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的两个连续的正负波p 13-n23及负正波n34-p44组成。作者认为反应是单侧的,且
p 13-n23起源于前庭,并将该反射称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我们科研小组也在人的胸锁乳突肌上,成功记录到声诱发的反射,认为VEMP属于广义听性诱发电位中的中潜伏期电位[3]。 自从第一次描述在颈部肌肉记录到声诱发短潜伏期肌源性反射电位以来,VEMP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耳神经学检查方法。VEMP反射证明前庭丘脑反射通路的存在。
最近几年, Deriu等[4]将记录电极置于咬肌下1/3,通过声刺激记录咬肌反射,该反射是对称的短潜伏期的抑制反应, 由p 11-n 15及p 16-n21两个波组成。 p 11-n 15波开始于刺激后7-9ms,持续3-4ms,头部向左侧或右侧旋转时,咬肌反射无明显变化,身体向刺激侧倾斜时, 同侧记录,振幅增加,对侧记录,振幅减小。左侧急性前庭功能障碍而双侧听力正常的患者,左侧声诱发的咬肌反射消失,右侧正常,说明该反射来源于前庭,称为前庭咬肌反射,vestibular masseter reflex(VMR) 。VMR反射证明前庭三叉反射的存在。
目前,Lue等[5]将庆大霉素滴入到豚鼠圆窗龛内,待豚鼠Click声诱发的颈部肌源性电位消失后,取出术侧颞骨,经处理后切片,光镜下可见球囊斑内的毛细胞变形,萎缩,断裂,缺失,球囊斑毛细胞的变化主要在Ⅰ型,而Ⅱ型毛细胞很少变化。因此,作者认为豚鼠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主要依靠球囊斑Ⅰ型毛细胞的活动。
VEMP的解剖学通路目前已经比较明确,球囊-前庭下神经-前庭神经外侧核-内侧前庭脊髓束-副神经核-胸锁乳突肌运动神经元[6,7]。
前庭咬肌反射的解剖学通路比较复杂,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证实可能存在直接的及间接的通路。最近, Cuc curazzu等[8]将一种顺行的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注射到大鼠前庭神经内侧核,一种逆行的示踪剂,β亚基霍乱毒素,注射到同侧咬肌。顺行及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均出现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侧。这个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在前庭神经内侧核及咬肌运动神经元之间有单突触的通路存在。Valla等[9]研究了大鼠的前庭神经核到三叉神经感觉复核的投射,他们将金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剂,注射到三叉神经感觉复核的主核及吻侧亚核,金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元出现在前庭神经内侧核、下核、外侧核。而在三叉神经感觉复核与三叉神经运动核之间,通过中间神经元可以间接联系[10]。根据以上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前庭咬肌
反射的直接的通路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前庭神经内侧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咬肌运动神经元。间接地通路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前庭神经内侧核-三叉神经感觉复核-中间神经元-三叉神经运动核-咬肌运动神经元。
除前庭神经核可以投射到三叉神经感觉复核外,三叉神经传入纤维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与前庭神经核有联系。
M ar furt等[11]将麦胚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顺行示踪剂,注射到大鼠三叉神经节,标记的神经元出现在前庭神经核的外侧及上部。这说明在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与前庭神经核有直接的联系。另外,前庭神经核还接受次级三叉神经感觉复核来的纤维投射,三叉神经感觉复核的主核,吻侧亚核,极间亚核,尾侧亚核投射到前庭神经内侧核及下核,三叉神经主核及吻侧亚核投射到前庭神经外侧核,三叉神经感觉复核的主核、吻侧亚核、极间亚核投射到前庭神经上核。作者认为三叉神经下颌支来源的信息主要到达前庭神经内侧核、上核和下核,没有到达前庭神经外侧核, 口周及咬肌的传入信息可以通过初级三叉神经传递到三叉神经感觉复核再进一步传递到前庭神经核[12]。这说明在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与前庭神经核有间接的联系。
前庭脊髓束的作用不但能决定个体的姿势,而且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能够维持这种姿势,这种作用通过前庭丘脑反射来实现,VEMP的意义是在人体突然地位置移动中,稳定头的位置[13]。声诱发的前庭咬肌反射的功能,一方面,可能是对头部突然的向上和向下运动,通过兴奋或抑制咬肌来调节[14]。另一方面,前庭对咬肌的影响可能在运动中维持下颌的位置[15]。
声刺激诱发的前庭咬肌反射的临床应用, 目前还没有报导。在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及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诊断上,应用VEMP的报导很多。Murofushi等[16]对47例前庭神经炎患者进行VEMP检测,发现其中16例患者气导VEMP消失,这些患者在随后检查中,没有出现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10例患者VEMP存在,但这些患者随后均出现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VEMP消失的患者,前庭下神经受累,球囊及后半规管的传入受到破坏, 因此不能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e Waele等研究了59个梅尼埃病患者气导VEMP, 54%患耳VEMP消失,它的消失与低频听力下降有关[17]。在疾病的急性期,VEMP可能出现波动,在症状出现后的前
24小时,VEMP可能消失或振幅下降,在48小时后,VEMP可再次出现[18]。Colebatch 等最先报导Tullio现象的患者,气导VEMP的特征是大振幅,低阈值[19]。当CT检测不出裂孔,但又有典型的症状时,应进行VEMP检测。
由于VEMP检测需要胸锁乳突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因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与背景肌肉的张力有关[20] ,一些老年人及颈椎病患者很难或不能进行VEMP检测。为了老年人及颈椎病患者也能很容易的进行前庭肌反射检测,通过咬肌记录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虽然,在人的咬肌上记录到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但在麻醉动物咬肌上记录到声诱发的电位还没有报导,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麻醉后,肌张力下降,不容易引出肌源性电位。为了在麻醉下,也能诱发出电位,我们在豚鼠的下颌骨与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检测是否能诱发出肌源性电位,然后通过切断前庭下神经及耳蜗神经来判断电位的起源。既然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神经元能够直接或间接与前庭神经核有联系,那么在检测人的前庭咬肌反射时,牙关紧咬, 以及强声对鼓膜的压力刺激是否对前庭咬肌反射有影响,为了研究三叉神经下颌支对声诱发电位的影响,我们通过切断三叉神经下颌支的耳颞神经及部分下牙槽神经,检测声诱发的咬肌反射。
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声诱发的前庭咬肌肌源性反射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前庭疾病,球囊功能的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